“做生活的艺术家”首期活动在福建省美术馆举办

“做生活的艺术家”首期活动在福建省美术馆举办

癸卯阳春,春风轻拂,万物复苏。

3月10日,“做生活的艺术家”首期活动在福建省美术馆成功举办,活动邀请陈秀梅、郑娜、傅晓萍三位分享者带来一次艺术与生活的对话。让“履远——贺海锋绘画展”,献上一首山与水的无声诗。

伴随着花的芬芳,带您走近林徽因,走近八闽在地艺术,走近追“茶”的人,聆听“她们”的声音。

“做生活的艺术家”首期活动在福建省美术馆举办

“做生活的艺术家”首期活动回顾

艺术与生活,似乎是两个独立的概念,一个是美感与创造的象征,另一个则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延伸。如何巧妙地将艺术与生活相融,让生活更具艺术性,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。本次活动邀请到了省艺术馆馆长、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陈秀梅女士,美术学博士、策展人郑娜女士,福建春伦集团副总裁傅晓萍女士围绕“艺术与生活”展开访谈、对话,本场活动由省美术馆副馆长方一珊主持。

“做生活的艺术家”首期活动在福建省美术馆举办

陈秀梅

福建省艺术馆(省非遗保护中心)书记、馆长、主任,研究馆员、省政协文史委委员

分享话题:

你可能不知道的林徽因

“做生活的艺术家”首期活动在福建省美术馆举办

陈秀梅馆长通过“林徽因——福州古厝走出的文化遗产守护者”展览案例,向我们分享了一位“你可能不知道的”林徽因。她从林徽因与文学、建筑、家国情怀、非物质文化遗产、教育和福州乃至被遗忘的林徽因七个方面,深入浅出地用一个个不为人知的真实故事,带领我们一同走进这位伟大女性的世界。陈秀梅馆长也希望通过她的分享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林徽因,让这位“福州的女儿”不再被遗忘,不再被误读。

“做生活的艺术家”首期活动在福建省美术馆举办

郑娜

博士、策展人、美术批评家,现当代艺术史学者

分享话题:

走入新空间:在地艺术的互动与体验

“做生活的艺术家”首期活动在福建省美术馆举办

郑娜博士则以“走进新空间:在地艺术的互动与体验”进行主题分享。她用图表阐释“个体经验与地方性”、“地方性与全球性”、以及它们与场域空间彼此互涉的关系。她用空间及行动者理论,以陈彧君、陈文令、林万山、陈剑兵、陈鸿志、李晓伟等六位有共同福建在地生命体验的艺术家为个案,从架上、装置、新媒体、艺术乡建、艺术地缘生态等不同角度,来解读当代艺术应具有实验、多元、跨界等特点。她认为当代艺术,应该是开放的,具有流动性的文化空间。个体性、地方性、全球性将共同指向场域空间,以此探讨并试图以艺术的方式直面当下人类诸多的困境与问题。

“做生活的艺术家”首期活动在福建省美术馆举办

傅晓萍

福建春伦集团副总裁

分享话题:

喝茶就是一种艺术

“做生活的艺术家”首期活动在福建省美术馆举办

傅晓萍女士在国外留学期间,就被茶文化吸引,回国后,她重新定义茶空间,探索如何将茶文化传递给年轻人。在她的I TEA MO设计案例中,她将茶文化与福州建筑元素(三坊七巷IP)结合在一起,为人们呈现了一种全新的茶艺术空间,让人们身在榕城就可以品尝到世界各地的茶。同时打破了传统茶室的私密空间,将其打造成开放的社交空间,并且将茶文化融入产品设计中,如书法元素的外包装袋、茶器和菜单。在茶文化的推广中,她的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茶的存在,让茶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中。

三位嘉宾虽从不同的视角探讨艺术与生活,但茉莉花却将林徽因、福州在地艺术和茶联系在一起,让艺术与生活融为一体,这也是“做生活的艺术家”系列活动的初衷所在。

最后,方一珊副馆长引用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名言“各美其美,美人之美,美美与共”,为当晚的分享会画上圆满的句号。

“做生活的艺术家”首期活动在福建省美术馆举办
“做生活的艺术家”首期活动在福建省美术馆举办
“做生活的艺术家”首期活动在福建省美术馆举办
01:05
举报/反馈

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,只做分享,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。作者:798小编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cha.webdesign.net.cn/472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