虽然理论上来说,金融产品起初是为实体经济而服务的。但是随着社会发展,很多先知先觉的人赫然发现:干实业的效益实在不如做金融。甚至很多资本玩家为了能够通过金融工具来获利,还不惜将一些不具备金融属性的产品,运作成具备金融属性的产品。

比如当代史上的普洱茶就是很典型的案例。
90年代的中国内地
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内地老百姓,普遍对金融没什么深刻的观念。甚至很多人肤浅认为,所谓金融行业,指的就是银行业。当然这个认知是存在偏颇的。与此同时,我国的港台地区,金融产业可谓十分发达(最起码相比当时的中国内地)。而当时,港台地区的资本玩家,就有过炒作茶叶进行敛财的记录。不过随着港台老百姓的金融常识逐渐丰富,炒作茶叶的玩法,也逐渐收割不到太多的韭菜。
不过,有敏锐者赫然发现中国内地是一个不错的市场。于是,当时的港台资本玩家决定在中国内地对普洱茶进行一番炒作,进而达到割韭菜的目的。

其实在90年代的中国内地,普洱茶的知名度相对有限。哪怕是热衷喝茶的,也只是知道:普洱茶产自云南。而港台资本也就是看上了这一点,于是决定炒作普洱——毕竟,空白较多的事物,才适合发挥炒作。
布局
于是港台资本就此进行了一番布局。
首先,本世纪初,很多企业都因为大环境问题而陷入萎靡不振的状态。港台资本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,收购了大量的普洱茶企业。这样做的优势和海外财阀控制钻石产量一样。只要能够控制产量,资本就可以掌握绝对的主动权。
随着港台资本控制了普洱茶企业以后,资本开始通过媒体等手段,不断炒作普洱茶,让普洱茶引起公众注意。果然,经过一系列的炒作,普洱茶从名不见经传的茶叶,转化成了只有上流人物才能喝得起的茶叶。甚至资本还通过一系列的网站、研究所,来不断拉高普洱茶的影响力。
在炒作的助推下,普洱茶的价格也随之一路走高,而随着普洱茶的价格不断趋于严重的不合理状态,普洱茶也逐渐偏离了茶叶、饮料、消费品的属性,成为了一种暂时的金融属性产品——当时很多人买普洱茶,并不是为了喝茶,而是为了收藏、为了待价而沽。

当时,有一款普洱茶,起初的一公斤也就十元钱,最终在资本的炒作下,其价格不断飙升,甚至一度达到几十万一公斤。当代人认为楼市泡沫较大。事实上,当下的楼市和本世纪初普洱茶最疯狂的时候相比,其泡沫约等于没有——毕竟,十块钱的东西被炒作到了几十万。
收摊
普洱茶的热度,吸引了各方投资者、散户的加入。终于到2007年,随着普洱茶的行情被哄抬到了极致,于是资本方开始出货。随着被资本方囤积的大量普洱涌入市场,普洱的价格也随之一落千丈,最终,几乎是一夜间,普洱茶行情出现崩盘,很多跟风炒家随之破产。而资本则带着收割来的财富,撤离了市场。
不过,2007年的普洱茶事件并没有让太多人警醒。这样的被割韭菜现象,时至今日,已经发生在社会上。
历史的无奈,莫过于大多数人不能做到以史为鉴。
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,只做分享,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。作者:798小编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cha.webdesign.net.cn/459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