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标题:文不如萧何、武不如曹参,刘邦凭什么当“沛公”?-父子读西汉(4)
“松鼠父子读西汉”系列故事(4):智取沛县
文/松鼠爸爸
(注:头条APP里打开此文后,可点击右上角“耳机”自动播放语音)
刘邦(刘季)
陈胜吴广起义之后两个月的某个夜晚,刘邦正与他的几百号兄弟在芒砀山某山洞里喝酒吃肉,忽然喽啰来报:“首领,萧大人和曹大人来访!”
“萧何和曹参?”刘邦大惊,“快让他们进来!”
萧何与曹参
说话间,萧何和曹参二人走进山洞:“刘季兄,大事不好了!”
“刘季”就是刘邦,是他没发达时的名字。刘邦奇道:“我们事先不是约好沛县见,你们怎么来芒砀(dàng)山了吗?”
萧何说:“我们事先约定的计划泄露了。沛县县令大人要杀我们祭旗!”
萧何、曹参与刘邦之间有什么计划?事情要从头说起。
原来,陈胜起义自封楚王后,义军所到之处,百姓纷纷杀县令响应。县令也是人,也有老婆孩子,谁愿意做秦朝的殉葬品?
萧何
所以,很多秦朝委任的县令为避杀身之祸,就主动造反、与暴秦划清界线。刘邦老家的沛县县令就是这样想的。
但造反事关身家性命,万一秦朝没咋地,自己站错了队,只怕会死得会更惨。
犹豫不决之际,沛县县令决定找几个信得过的属下合计合计。
曹参
县令所找的人,就是萧何和曹参。
两人一听县令有意起事,便顺水推舟道:“大人,您是秦朝官吏,现在要背叛朝廷,号令沛县青年子弟,恐怕他们未必会服。建议您把那些逃亡在外的人召回,这样有了数百人的家底,县民便不敢不从了。”
这样一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,其实是个“一石二鸟”之计。
萧何、曹参的目的,是借机帮刘邦夺取沛县,压根就没想带县令玩,因为刘邦的队伍正好就是数百人。
县令不知是计,点头同意。萧何立即通过樊哙和刘邦老婆吕雉转告刘邦:
陈胜起义进展很快,天下大乱。时不我待,请老兄赶紧下山,拿下沛县,我们已为你做好必要的铺垫。
樊哙
但沛县县令可能事后听到一些风声,醒过神来,发现萧、曹二人要找的外应,就是刘邦,于是后悔了。
县令立即下令关闭城门,不让他们刘邦进来,并派人诛杀萧何和曹参。
萧、曹二人情知阴谋暴露,惊恐之下翻城而出,径直去投奔刘邦。
不久杀猪屠夫樊哙、马车司机夏侯婴、吹鼓手周勃等人也纷纷来到芒砀山。
夏侯婴
刘邦与众人商议后,决定智取沛县,作为自己的创业根据地。
某个月黑风高的夜晚,刘邦率众下山,用箭往城里射了一封“致沛县父老乡亲的公开信”。
信中说:“天下被秦朝折腾得太久了。如今群雄并起,各位父老乡亲如果与沛令一块守城,恐怕免不了被屠城的结局。如果你们能杀了县令,从子弟中拥立一新县令,响应起义军,则可保家室无损。不然,玉石俱焚,你们可想清楚了。”
周勃画像
这封恩威并施的公开信很快在城里传阅,老百姓于是闯进县衙,杀死县令,开门迎接刘邦。
接下来,有一件重要的事:那就是让谁来当新的沛县县令。
众人一致推举刘邦,但刘邦推辞:“不是我爱惜羽毛,实在是能力有限,要是害死全城父老的身家性命,那就百死莫赎了。你们还是另选贤能吧。”
杀县令之事,因萧何、曹参、刘邦等人而起,刘邦不当,只能由萧何或曹参来挑这个头。
但萧何、曹参坚决拒绝,力荐刘邦。
就这样,刘邦在半推半就中担任沛县县令。因他是土生土长的沛县人,知名度高,人缘又好,于是众人均尊称他为“沛公”。
萧何、曹参和樊哙率沛县子弟两三千人投奔,成为第一批创业骨干。
严格地说,拿下沛县,才是刘邦创业的开始。
松鼠父子读西汉
小松鼠问:“萧何和曹参为什么不跟着沛县县令干,而是要迎回刘邦?”
“因为百姓都痛恨秦朝官吏,跟着他们干,死路一条。”松鼠爸爸说,“当然,更重要原因是,萧何和曹参都是刘邦的朋友,尤其是萧何,很看好刘邦。他们觉得跟着刘邦更带劲、更有前途。”
“萧何和曹参官职比刘邦高,他们为什么不当义军首领?他们是真心拥戴刘邦吗?”
松鼠爸爸笑道:“真心百分百。”
“为什么?”
“刘邦当老大,有天然优势。首先,他聚啸山林已有一段时间,手下有一帮铁杆兄弟和一个比较成型的团队。再一个,造反跟当代创业一样,领头者一定要大胆、敢豁出去。”
“敢豁出去?”
“对。刘邦年轻时是个混混,大大咧咧,没心没肺,不拘小节,干得多,想的少,心理素质超强,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心不跳,是当时相对合适的领袖之才。”
刘邦雕像
“萧何和曹参不是领袖之才吗?”小松鼠追问。
“他们属于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,适合搞策划、管钱粮、攻城池等具体事,但并不适合当老大。而且造反一旦失败,领头的要诛三族。萧何和曹参自己应该不怕死,但不愿牵累家人和族人,所以,誓死推掉这个头目。”
(此文因故重发,时间顺序有误,望谅)
注:文中图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告知删除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责任编辑:
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,只做分享,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。作者:798小编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cha.webdesign.net.cn/30239.html